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视点 >  
世界快看点丨管中窥豹——《三剑客》后的欧洲历史(二)
来源: 哔哩哔哩      时间:2023-01-26 16:43:46

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唯有当下

祝大家新年快乐,然后我们开始正文。

友情提示:本文可能会很比路易十三篇长很多,所以请各位同志慢慢观看。


(相关资料图)

孟德还是孔明?

说到这里,各位了解法国史的同志们就会想到一个人—红衣主教黎塞留。

关于他的故事一开始我是想用说路易十三的方式来讲的,后来我觉得应该好好说说这位叱咤风云的传奇首相的一生。(网图侵删)

为了方便,下文黎塞留简称为主教,路易十三简称为十三,以第三人称视角。

壹.古典的励志故事

1585年9月9日,主教出生于法兰西王国首都巴黎的一个不算富裕的贵族家庭  。他的外祖父是巴黎最高法院的律师弗朗索瓦·德·拉·波尔特 ,父亲弗朗索瓦·迪普莱西·德·黎塞留是波亚都的一个小贵族,他自始至终参加了法国的宗教战争,先是国王亨利三世的宠臣,后来又成为亨利四世的部下。(跟拉萨尔将军有点类似,拉萨尔祖上就是法国元帅,主教相对来说背景与拉萨尔相仿)

黎塞留8个月大时,在巴黎圣厄斯塔什教堂受洗,他的教父是法国元帅阿尔芒·德·贡托-比隆1524年—1592年,1577年晋封)和让·德奥蒙(不好意思,没查到此公的信息),教母是他的祖母弗朗索瓦兹·德·罗什舒阿特。

但不幸的是,在主教年幼之时,其父去世,家道中落。他还有两个哥哥,这里先说一下两个哥哥的结局 。大哥亨利因决斗而死(因此在主教当上首相时禁止决斗,这也是《三剑客》开书时的设定)二哥阿尔方斯,本想与弟弟交换人生,即阿尔方斯当吕松主教,主教进军校。但后来二哥又跑到了隐修会,不当主教了,于是三弟接过了这个苦差事,走向了另一条路。而二哥后来在三弟的庇护下成为了里昂大主教,又在马萨林时期成为红衣主教。(是三兄弟中活的最长的)

再说回到主教。一开始,主教想从军,因为主教就读于军事学校,在这期间对他之后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但他也就读于加尔维学院学习神学。但在1606年,他被亨利四世提名为吕松主教,吕松是法国最穷最小的教区(穷山恶水)1608年黎塞留前往吕松。开始了他的人生。在吕松坐了两年冷板凳之后,机会来了。

贰.乱世军师

在路易十三篇我们讲过,在十三9岁的时候,也就是1610年5月13日,亨利四世(十三之父)被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之后十三在其母玛丽·德·美第奇王后的摄政下名义上统治法兰西王国。当时的法兰西里新教徒、天主教徒以及贵族、僧侣、平民等各方势力鱼龙混杂。而前文说过,王太后的统治并没有那么好。各项指标都往下滑。于是乎,法国的贵族就坚持召开了三级会议。

说到这,就得一提三级会议是什么,在1302年,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而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这也就是法国三级会议的开端。

三级会议的主要作用是在国家遇到财政或政治上的困难时召开的特殊会议,目的是在重大问题上询问民众的看法。说白了就是国家没有钱了,通过开会向贵族、僧侣以及百姓要钱或是有什么重要事件,国家遇到问题了,通过开会征求意见。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出现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王的权利,但随着君主集权的到来,三级会议就消亡了,直到路易十六的最后一次召开。

再说回1614年的这场三级会议,真可谓是“群英荟萃”。三级就是教士、贵族以及民众(即第三等级)。贵族坚持召开三级会议的原因很简单:“娘希匹!政府无能,丧权辱国!”贵族想要通过三级会议来削弱王权,但因为亨利四世的缘故,各城市的代表都支持国王(好王亨利名不虚传),就这样三级会议被勒令解散,贵族们悻悻而归。虽然法国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但主教却在这次混乱的会议中作为宗教代表出席此次会议,并且作为宫廷派,他口齿清晰,能言善辩,使一个人在会后注意到了,此人乃是孔奇诺·孔奇尼(太后宠臣)。随即将主教推荐给了太后,太后很欣赏主教,主教就此留在了巴黎。1616年,31岁的主教被任命为国王的国防和外交国务秘书,传奇开始。

黎塞留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太后政府对国内贵族的软弱态度改为强硬态度。以前,当贵族闹事的时候,政府常用赠赐土地财物的办法,以求暂时的和解,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引起贵族们更大的贪欲。但到了主教这里,统统一句话:“玩去!什么土地?什么财物?老子没动你们这群蠢蠢欲动的贵族土地和钱就不错了,还想吃回扣?还想造反?”就这样,一群想趁火打劫的贵族的联合部队被主教所集结的部队打的乱七八糟。不仅如此,主教还玩了手狠的,他公布了著名贵族孔代亲王、内伐尔、隆格维尔公爵、美耶纳、布荣公爵、旺多姆公爵等人侵吞公款的罪行。

分析一下:

孔代亲王(不是大孔代!这是他爸,大孔代此时才5岁)是大贵族,甚至亨利四世的父亲也是孔代一族,足见其家族势力;

隆格维尔公爵是孔代亲王的妹夫;

旺多姆公爵是亨利四世的私生子,按理来说,路易十三得管他叫声哥(旺多姆公爵大7岁)!

布荣公爵很少为人知,但他有个弟弟叫蒂雷纳子爵,即法国六位大元帅之一

其中还有两位没查到,但想必身份地位不会太低

(顺便一提,在大仲马先生《二十年后》(《三剑客》的续书)中这些人都露过脸,以后我可能会说到这本书)

由此可知,主教手段之狠,这一举动相当于给了这些整日高高在上的贵族一个大嘴巴子。

第二件事就是对外政策,敢于对外主教的看法则很老道。在对外方面,面对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摄政政府(王太后)不是进行斗争,而是采取联姻的办法解决两国间的矛盾。(十三和西班牙王室奥地利的安妮就是此时订的婚、十三的大妹妹波旁的伊丽莎白就是在这时嫁给了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早在1612年就议定与西班牙和亲,两国共同保持意大利北部的和平局面。对西班牙的和亲政策不但引起国内胡格诺教徒的恐惧和不满,也引起亨利四世时代法国的盟友如荷兰、威尼斯、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诸侯和意大利一些小王公们的不安。法国多芬省的总督列斯底盖耶对法国的妥协外交不满,他不等政府同意,径自出兵北意,帮助萨伏依抵抗西班牙。黎塞留对总督擅自出兵不加追究,并派使节前往德意志、荷兰、英国、瑞士等国说明对西班牙和亲不影响法国一贯的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主教此时的腰杆还没那么硬,不能直接和西班牙撕破脸,也不能失去和盟友们的联系)这就改变了法国屈从西班牙的政策。说白了就是我们法兰西和西班牙搞好关系的同时也不能成为西班牙的附属。黎塞留的这些行动,表明他是亨利四世对内、对外政策的可靠继承人(十三叹气)。

然而,主教万万没想到,十三的手段是真狠,枪杀孔奇尼,流放王太后。因为主教是孔奇尼推荐的,王太后任命的。所以他为了躲避灾祸被迫避难于罗马教皇的领地阿维尼翁(教皇开心城)。

在这里他写成《保卫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书,为此教皇格列高列十五世于1622年9月5日擢升他为红衣主教。(主教外号的由来)

叁.是,首相!

王太后被放逐后,计划这回到巴黎继续执掌权利。十三不愿采取过激手段,于是在1619年,十三召回了34岁的主教,让他劝说王太后不要干这个傻事出此下策。主教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使其同意移居昂热,主教担任她的首席顾问。同年9月,十三和王太后会唔,母子“和好如初”,此事使十三很满意,认为黎塞留是不可缺少的人。(其实主教效忠于法国而并非王太后,但由于他在摄政时期出色的表现因此得到了王太后的赏识,而在处理此事上又得到了十三的注意)就这样,主教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十三面前站住了脚。但由于朝中重臣众多,尤其是首席大臣夏尔·德·阿尔贝·吕伊纳公爵(他是十三组织刺杀孔奇尼的支持者)和财政总管拉维耶维尔,主教虽在十三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还得等待一段时间。

两年后也就是1621年12月,路易十三的亲信夏尔·德·阿尔贝·吕伊纳公爵因热病在隆格维尔去世,享年43岁,因此主教渐得重用;1624年4月他进入皇家内阁(枢密院),有成语道:“得陇望蜀”主教不满足于在皇家内阁里工作,他想要的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首相,只有在首相的位置上,他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8月13日,在对手财政总管拉维耶维尔被捕后,主教顺利成为了首席大臣。有些下属习惯将首席大臣这一官职成为首相,主教也乐得接受。

新官上任三把火(梅开二度)由于这次主教的地位比第一次更大了,所以他所干的事也就更宏伟了。(也不光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向十三上奏,提出了治国方针。

对内打击新教徒(胡格诺派)和叛乱贵族

对外提高法兰西以及法兰西国王的国际地位

“攘外必先安内”(常凯申表示内行,而黎塞留给了常凯申一个白眼)

第二件事:开会商议。在1626年底,路易十三召集了一次显贵会议(和三级会议差不多,但没有平民即第三等级,不然怎么叫显贵会议)其成员包括亲王、大贵族、大臣和各高级法庭的成员;主教向代表们提出了四点:

改革议政会

继续致力于天主教复兴

重组财政

注重发展商业和航海事业

分析一下:改革议政会是为了便于之后的政策调整;致力于天主教复兴是为了稳固天主教徒的心(详见《南特赦令》),不再对新教徒手下留情(一个国家,两派宗教,导致的结果就是36年的法国宗教战争,主教想要带领法国走向霸主之位,就不能允许分裂的事情重演);重组财政,摄政时期王太后和孔奇尼的行为可谓是平庸无能,包括财政方面,孔奇尼不学无术但极会花钱,主教想通过这一策略让法国的经济再度上升,因为之后的战争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注重商业和航海事业,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航海业逐渐兴盛、如老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因此主教认为商业和航海业都能给法兰西带来财富(和第三条的目的差不多)

这一举动无疑是给法兰西的未来指了一条路。但为了能够实施这些政策,主教做了下面这个决定。

第三件事:加强王权

在《三剑客》中,主教的权势滔天,其实主角四人团所做的事他都知道,只是英雄识英雄不愿追究而已,不代表他不能查。

在十七世纪黎塞留掌管的法国下,有时能看见令人惊奇的一幕:一位贵族将要被处死,而负责此事的刽子手却是一个菜鸟,这个可怜的贵族就被砍了二十多刀才一命呜呼。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当时主教打击叛乱贵族的举动就差写在脸上了,在十三禁止决斗时,主教硬是抓了几个以身试法的,直接处死,其中还有之后身经百战的卢森堡公爵元帅的父亲特维尔伯爵弗朗索瓦·德·蒙莫朗西。

说白了,十三发布的这道诏令无非是让贵族们老实点,就算你决斗,十三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主教的这一举动无疑让国王的诏令更加尊贵和重要,因此一大批不服的贵族都跑到国外避难去了。树完威信后,主教又建立了具体的情报机构。

主教不是圣人,有时他做的事也很可怕,他所控制的情报机构就像一根根线将整个法国织成了一张网,而主教坐在这张网的中间,等待着反叛者与时机。这是暗线,再说明线,主教在全国推行监察官制度,把16世纪以来向地方临时派遣的钦差审计官变为总督,由国王任免,其官职不得买卖、转让或世袭。表面上没有废除由地方贵族担任的省长一职,实际上各省的司法、行政、财政大权均在总督的掌控之下,而他们又直接听命于中央。(架空贵族的权利)通过这种体制,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大大强化。为了便于对地方的控制,主教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驿站。在中央,他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设立了专门负责财政、外交、军事的理事会大臣,加强中央行政职能作用。各部大臣在首相领导下掌握实权,此举使贵族的权力机构“国务会议”形同虚设(架空贵族,使王权不可侵犯,不然就会像前文的贵族都敢跟国王对着干)。由于国家财政、外交、军事事务日益复杂化,主教还设立了枢密院与财务理事会两个机构。枢密院负责中央行政司法事务,特别是当以巴黎高等法院为首的地方法院对中央的法令法规表示否决时,枢密院就要行使权利确保君主与王室的权益和权威不受侵害。(摘自百度百科)

通过以上政策,主教削弱了贵族的权利,使国王的权利大大提升,也有利于接下来的局面。

第四件事:成立海军

前文说过,主教鼓励航海业,就此将目光放到了海军上,一开始他购置了6艘小型军舰并且选定布拉文作为舰队基地,从而创建了近代法国海军的雏形。

1626年,主教设立了航海与贸易总监一职,全面负责法国的海军、航运和海上贸易事务,并亲自担任总监,“使得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了中央集权的海事政治和行政结构,也为未来的国家海务秘书一职创造了草样”。海军的常备化就始于路易十三时期。

1628年43岁的主教开始扩建法国海军并着力提升海军的舰船和装备制造能力及后勤保障水平。他组建了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创建法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海军。

到1636年,经过10年的努力,法国的大西洋舰队已配备了38艘军舰,其中12艘吨位已达500吨以上,地中海舰队也拥有25艘舰艇,法国海军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在法国正式参加三十年战争后,主教创建的法国海军在大战中多次击败西班牙舰队(日不落帝国),成为法国取得战争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政治遗嘱》这本书中,主教将自己对海洋问题的长期思考与政策实践,分别以“海军”和“海上贸易”为主题就自身的海权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他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海军战略的思想家,在书中,主教竭力主张法国具备发展海军、海上贸易及航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法国海军的建设和行动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海军战略思想和海军战略理论。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主教独具特色的海权思想,堪称法国海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着实深远)(绿字摘自百度百科)

第五件事:扩充陆军

虽说主教是“法国海军之父”,但在三十年战争中,陆军占主体地位。1626年,也就是主教上任的第二年 ,法国还只有1.2万人的陆军,但到了1635年,即主教上任的第十一年,法国陆军常备军数量已达13万(亦有15万之说)。甭管13万还是15万,在9年的时间内,主教将法国的陆军翻了10倍之多。足见主教之前的政策之强。

第六件事:铁腕外交

用一句话来形容主教的外交手段就是:“撑死自己,饿死敌国”。主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模式。在领导法国外交时,他虽然是一位虔信天主教教义的主教,却奉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外交的行动准则,把法国的国家利益看得比任何宗教目标更重要。黎塞留将哈布斯堡王朝重建天主教权威的企图视为地缘政治上对法国安全的威胁,转而支持新教,资助信奉新教的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北境雄狮)对抗神圣罗马帝国。就像打太极一样,主教的外交手段就想他本人一样捉摸不透,但有一点是真实的,他将法国周围的邻国形成一个联盟,打破了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的包围圈。主教对于“国家至上”的观念,不仅成为了以后法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之一,而且也成为了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体系。美国外交家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他(黎塞留)提倡国家至上的观念,并为了法国的利益义无反顾地付诸实施。在他的倡导之下,这个观念取代中世纪的世界道德观成为法国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后来则成为建构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体系。”(绿字摘自百度百科)

第七件事:掌握舆论和艺术

主教深知宣传的重要性。在主教刚接手法国时,法国远没有那么光鲜亮丽,就连一位驻守法国的高阶教士在给罗马教廷的信中把法国的宫廷称为“肮脏落后的大妓院”。可见当时法国风气之差。主教当然不能不收拾此事,出此两策:

1.主教首次建立了出版检查制度,并在1630年创办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法兰西报》。用它作为集权政治的舆论工具。主教非常重视新闻舆论的作用。如为了论证法国吞并洛林、取得莱茵河以西领土的合法性,他曾批准出版了一本题为《洛林公爵领地和巴尔并入法国的最可靠手段为何》的小册子。该册声称:“对于莱茵河以西之领土,神圣罗马帝国并无任何权利,因为五百年来,这条河流一直是法国的疆界。皇帝的权利是建立在篡夺的基础之上的。”各位如果细看这一段,就能明白为什么主教的政策能够实行下去。就是因为主教掌握了舆论阵地,百姓们看了这本册子之后,不管了不了解情况与事实,都会觉得很自豪,因为舆论掌握在主教手中,敌国和反动势力无法带起更大的节奏。久而久之,法国人就会认为洛林本来就是我们的领土。主教的意图就达到了。不光如此,报纸还可以宣传主教想让民众知道的思想:王权至上。打破了之前贵族控制百姓,国王却不一定能控制贵族的局面。

2.主教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在1635年创立了法兰西学术院,这一举动标志着他进一步控制思想文化。该院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试图对文化领域的活动进行规范的官方文化机构。甚至主教还下令制定了语言文学方面的规范。他认为对艺术的奖掖,能引导大众提升审美情趣。就连之后的大思想家伏尔泰都说:“自黎塞留将戏剧带入宫廷后,巴黎足可与雅典比美。”1641年,应主教之请,路易十三下令保护皇家剧院的演员,敕令剧院为合法的娱乐场所。主教与其后继者马萨林,以及路易十四对艺术的襄赞,使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政府鼓励加上名家辈出)这也有利于改善法国的风气以及名誉。

第八件事:宽容宗教

看到这,可能就会有人问:主教不是天主教徒吗,在给十三的建议中也说了对内打击新教徒(胡格诺派)和叛乱贵族,到这怎么改了?其实也不怪主教出尔反尔,主教并非狂热宗教者,他只利用宗教使国家团结在一起,一国两派,势必要大乱,比如说持续了三十六年的法国宗教战争。但如果一网打尽新教徒,那么法国将会失去一批知识分子和有才干的人以及一部分民众。于是在1629年,主教颁布了《恩典敕令》,剥夺了《南特敕令》给胡格诺派的一切军事和政治特权,根除了他们在法国建立的“国中之国”,但在敕令中明确规定胡格诺派依然享有完全的信仰自由,并将全国的陆海军的各种职位都开放给各教人士。主教的目的不是赶尽杀绝,他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法国能走向霸主之位之前必须形成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

肆.红衣雄狮在法国

让我们再把时间线调回主教刚当上首席大臣的时候。因为他的很多政治举措都威胁到了贵族和胡格诺派的利益,所以大贵族和胡格诺派集体造反。在1620年,对朝廷心怀不满的贵族们策划叛乱,还准备联络胡格诺派以为声援。面对这一次强大的叛乱,十三采取派兵镇压的坚定措施,贵族的武装土崩瓦解(在路易十三篇说过,十三的军事才能还是很好的)

主教将胡格诺贵族视为王权的最大敌人,因为根据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胡格诺派在全国可占据两百多个城堡,为了集中全国力量对付胡格诺派,他对叛乱贵族宽大处理、多数赦免。1620年胡格诺派贵族召开会议于拉罗舍尔,要求全部实现《南特敕令》中所规定的有关胡格诺派政治特权的条文。十三拒绝这一要求,并于1621年4月出兵西征,罗亚尔河两岸的胡格诺派城堡相继被攻占,只有蒙托邦的胡格诺教徒在其领袖罗汉公爵指挥下,顽强抵抗。1622年朝廷与胡格诺派谈判。10月9日达成和议,规定今后不许再召开胡格诺教徒的全国会议,除拉罗舍尔和蒙托邦两城之外,胡格诺派占据的城堡均由中央收回,但胡格诺派的宗教信仰自由仍予保留。

之后,主教决心彻底消灭胡格诺派。1628年,在主教的统帅下,法军从水陆双方进攻拉罗舍尔,虽有英国海军(白金汉公爵所提供)的支援,该城仍被占领,城墙被拆除。1629年主教集中兵力解决罗汉领导的胡格诺派武装力量。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胡格诺派完全屈服,他们的城堡均被拆毁,罗汉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国。8月29日,主教的军队进驻蒙托邦。胡格诺教徒虽在1629年的《恩典敕令》仍享有信仰自由,但此后有不少人纷纷改宗天主教。(这也是《三剑客》下册主要的故事情节即达达尼昂在拉罗舍尔围城战中的表现)

1626年夏,路易十三的兄弟、亨利四世的私生子们,如旺多姆公爵、隆格维尔公爵(前面都提过)夏莱伯爵和舍弗勒兹公爵夫人策划了一起阴谋,后者还使王后即奥地利的安娜深陷其中。密谋者们准备刺杀主教,但他们的阴谋败露,8月,在主教和十三的坚持下,夏莱伯爵(因为其他三个人都是公爵或公爵夫人,只有他一个适合做替罪羊)被处死。12月,主教召开名人会议,商讨制止叛乱的进一步办法。规定法国公民一律不得与外国使节往来,即使是教皇的使节也不例外。只要拿起武器反抗,就要剥夺一切职务。严禁诽谤文字。没有朝廷谕旨,任何人不得召集军队,筹集军火或向人民征税。这些建议迅即通过,列为法令。(这也就是《三剑客》开始民众都敢对付国王的军队,就是不敢对付红衣主教的军队)1630年王太后反对主教,被流放于康边。次年她逃往尼德兰,加斯东(妈宝男,除了身份高贵没啥能耐)从洛林率军回国,号召推翻主教,贵族中只有第四代蒙莫朗西公爵亨利二世·德·蒙莫朗西起来响应。1632年9月,亨利二世·德·蒙莫朗西在卡斯提瑙达里战败,被法院处死,并被剥夺世袭爵位(但后来又被第三代孔代亲王所继承)。所有的有牵连的贵族,一个一个地遭到严厉惩罚,多数处死,许多封建城堡被拆除,许多贵族出身的省长被撤换,法国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黎塞留时代最后一次贵族叛乱发生在1642年,首要分子是亨利·夸菲耶·吕泽·德·埃菲亚·森·马尔斯侯爵。其父为主教的密友,1632年其父去世后主教抚养他并将将19岁的马尔斯推荐给十三,此人不久成为十三的宠臣。但在1642年他竟和加斯东(梅开二度)、布荣公爵(前文也提过)等人合谋推翻主教,(忘恩负义)暗中与西班牙勾结,阴谋败露后,马尔斯被处死(又是一个替罪羊),布荣公爵被捕入狱,加斯东被削官为民。(主教应当很难过吧,毕竟亲手处死老友的儿子,只因为他背叛了国家)

伍.红袍后的黑袍

主教明白,想要实现霸业,就必须要钱和人,想要得到钱和人,就必须从劳动者手中夺取。法国的劳动人民被压榨得喘不过气来,历次战争所用的金钱是从他们的血汗中榨取的。面对人民的苦难,主教没有丝毫同情心,还把他们比成骡子,说他们必须忍辱负重。主教去世时,国税业已预征了三年。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法国人民只有铤而走险。

早在1624年,凯尔西就爆发了农民起义,要求减税。1631年,普罗旺斯发生人民起义,1635年至1637年间,基恩、波亚都、里姆辛、昂古姆瓦、桑东日、加斯科尼(达达尼昂老家)等地都先后发生了人民起义。1639年,诺曼底发生“赤足党”起义,起义者杀税吏,焚税局,声势浩大。主教残酷地镇压了这些起义,但无法制止人民起义的继续爆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教明白自己可以镇压叛乱贵族、新教徒。但永远不能镇压下去劳动者的起义。因为两者之间都有各自的理由。主教为了法国,而民众为了自己,听着主教的理想更加宏伟,可在历史中,孰强孰弱?

主教创立了一个保卫国王的常设安全组织,雇佣间谍,负责报告法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因为间谍的身份只有主教才知道,所以谁也不敢肯定,自己的邻居会不会把听到的东西报告上去。甚至牧师在告解的时候也要小心,说不定前来忏悔的人就是主教的间谍,想来试探牧师是否忠诚。被指说过对国王不忠诚的话的人会被投入监狱,在那里接受酷刑,其中许多人又会再说出其他心怀叛国思想的人的名字来。这时的法国,几乎每一个旅馆的女服务员都是政府的间谍负责偷看偷听外国重要客人的一言一行。主教声称,有了这样一张大网,自己就能发现并摧毁一系列危及国王的恶毒阴谋。主教招揽各个领域内最好的学者,这些人能从看上去很平常的信件中看出细小的线索,进而发现隐藏的消息。“黑色内阁”的工作极为出色,一度使人们盛传:在法国没有秘密(摘自百度百科)甚至在三十年战争中,主教利用间谍除掉了欧陆双雄之一的华伦斯坦。(双刃剑)

主教曾有名言:“给我这个世界上最诚实的人写的六行字,我一定能从中找到足够的理由来绞死他”,此言不虚。

陆.三十年战争中的主教

在对外关系方面,主教本人虽是天主教的高级僧侣,但他把法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从不使宗教情绪影响他的外交政策。从法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他不是把新教各国看作主要敌人,而是把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看作最危险的敌人。 

从15世纪后期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婚姻外交”,先后继承了许多领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尼德兰、西班牙、意大利的南部和北部的若干领地均在哈布斯堡的统治之下,新航路发现后整个拉丁美洲也落入哈布斯堡王室手中。16世纪和17世纪初期哈布斯堡是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法国构成严重威胁。

17世纪初,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西班牙国王和教皇的支持下,联合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发动了一场消灭新教诸侯、统一德意志的战争。战争初期哈布斯堡王室取得重大胜利,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的军队占领捷克,西班牙的军队占领巴拉丁,这种形势不但使德意志的新教诸侯恐惧,也引起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的不安。

主教是决不容许哈布斯堡王室势力加强的。但此时法国的内乱尚未结束,不能出兵参战,只能在外交上进行斗争,试图发动一场“隐蔽的战争”  。1625年,在法国的劝说下,丹麦、尼德兰和英国结成同盟。在法国资助下,丹麦出兵德意志,帮助新教诸侯反对皇帝,把德意志内战转变为一场国际战争。1626年丹麦战败,并于1629年退出战争。皇帝的势力扩大到波罗的海,对北方强国瑞典造成严重威胁,趁此机会主教竭力怂恿瑞典参战。由于此时瑞典正与波兰作战,抽不出身。主教派沙纳斯前往调停,1629年9月瑞典和波兰达成休战协约,为瑞典出兵德意志扫清道路。1630年7月在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援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出兵进占德意志沿海地带波美拉尼亚,并与德意志新教诸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两选侯合兵击败蒂利伯爵统率的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的联军。1631年1月主教与瑞典签订《巴瓦尔德条约》,规定瑞典国王率步兵30000、骑兵6000进攻德意志,法国每年资助瑞典100万里佛尔(法国货币)。为了使德意志保持分裂割据状态,主教劝诱天主教诸侯,特别是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一世,脱离皇帝,保持中立。1631年3月,法国同巴伐利亚缔结了为期8年的防御同盟。

1631年古斯塔夫击败蒂利伯爵于布莱登菲尔德。1632年乘胜追击,毙蒂利伯爵于列赫河上。同年11月瑞典军与华伦斯坦统率的雇佣军大战于吕岑,瑞典军小胜,但古斯塔夫战死。国王战死使瑞典军的战斗力受到削弱。此后哈布斯堡转入攻势,西班牙则占领特里尔选帝侯领地,战局急转直下。要制止哈布斯堡王室统一德意志,称霸欧洲,法国非公开参战不可了。并且此时法国的内战已告结束,无后顾之忧。于是主教于1635年4月与瑞典首相阿克塞尔·奥克森谢尔纳签订《康边条约》,双方同意不单独与敌人媾和。为占领米兰,他还同萨伏依和帕尔玛的公爵签订了《里沃利条约》,到1634年,法军借机占领了巴罗瓦和洛林,并借口保护阿尔萨斯,包围了诸城。主教控制了莱茵河东部的边境省,终于能向莱茵河彼岸进犯。

1635年5月,法国向西班牙宣战(直到1638年才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法军分四路开往尼德兰、意大利、瑞士、阿尔萨斯等战场(早在1633年就夺取了靠近莱茵河西岸的洛林),企图切断西班牙与德意志的交通线。法军在参战之初,进攻西属尼德兰,但这支军队缺乏给养,很快就无法作战。西班牙军队在南方的莱兰群岛登陆,洛林也爆发了反法叛乱,勃艮第被占领。西班牙军同时从北部进攻,占领科尔比,威胁巴黎,并早在西南边境占领圣让德吕兹。由于财源枯竭,主教也无计可施。法国各地爆发叛乱,人民拒绝纳税,宫廷也出现叛变的密谋。此时巴黎一片恐慌,并掀起了反对主教的浪潮,人们抨击他是战争贩子。在危急时刻,主教采取果断行动。8月4日,他镇定自若地坐上敞开的马车,穿过群情激奋的市民,径直前往市政厅,而身边竞没有卫兵和随从。他的自信和沉稳震慑了在场的群众。喧嚣声停止了,整个人群逐渐安静下来;刚才还叫嚷着要把主教置于死地的人们,此刻都祈祷上帝保佑他们的大臣和法国。所以,法国史学家认为,“只有国王和主教的坚定意志、以及巴黎人的激情”,最后遏制了局势的恶化。

由于西班牙身陷困境(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分离),形势迅速好转。法军收复北部的阿拉斯,攻占意大利的都灵。1640年尼德兰海军全歼西班牙舰队;稍后,瑞典军在伦纳特·托尔斯藤森指挥下连破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哈布斯堡在军事上的不利地位日益明显。到主教去世前,胜利已成定局,但他还没有议和,因为他认为再等一等形势会更有利。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哈布斯堡的失败、法国和瑞典的胜利。条约使哈布斯堡皇帝权力削弱,德意志重归四分五裂,并使得法国得到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以及西班牙的鲁西荣地区。从此哈布斯堡王室在西欧的霸权衰落下去,法国的霸权代之而起。而这次反哈布斯堡斗争的胜利,仍应归功于主教的策划。

(注:以上这段话,我都是摘自百度百科,因为这一段是我的一个知识盲区,而我主要是想讲主教的贡献,而在战争方面我了解的并不全面,不能更好地给大家带来观感。故从百度百科中摘取了这一节,在这里也感谢整理这一段的同志给予我的帮助,再次感谢)

柒.归天

主教在法军进展顺利之际,却因眼疾和头痛症困扰而一病不起。1642年8月,在处理完叛乱者马尔斯后(心累),主教由水路从塔拉斯孔缓慢向里昂进发。11月28日,主教高烧不起。他表示想见十三一面。12月2日,十三前来探望,主教向他推荐马萨林作为自己的继任者。12月4日中午时分,主教与世长辞,享年57岁。被葬于巴黎大学索邦神学院。(主教曾任此处的校长)

在弥留之际,神父问黎塞留:“要不要宽恕你的敌人?”这位一生因严于执法、加强王权而树敌甚多的政治家却坦然地回答道:“除了公敌之外,我没有敌人。”在留给路易十三的遗嘱中,黎塞留说:“严惩那些以藐视国家法令为荣的个人,就是对公众做好事。”

一代首相归天,而在5个月之后,这位首相最大的支持者路易十三驾崩,就此,法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捌.冷知识

主教一生无嗣,他的侄子继承了他的公爵爵位,他的侄女嫁给了大孔代,所以按理来说,大孔代应当管主教叫一声姑丈。

关于主教的出生地,主流观点公认为巴黎,这也是黎塞留的大多数同辈人所认为的。不过还有另一种观点,称主教出生在位于法国中部普瓦图的黎塞留镇中黎塞留堡(属布莱伊教区)上。此事也是众说纷纭,也为主教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世纪30年代法国建造的该国海军史上最大、最后一级战列舰便被命名为“黎塞留级战列舰”

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剧作《玛丽蓉·德洛麦》中,黎塞留的形象“像是残忍的噩梦一般”,他的红色睡袍引发的深思像是凶光一样照亮了整个话剧。

据说主教曾经喜欢过奥地利的安娜(路易十三:合着除了我谁都行是吗!)

玖.评价

西班牙首相奥利瓦雷斯曾评价他是基督降世以来最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最令人恐惧的对手。

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说:“如果有上帝,黎塞留枢机主教就有得辩白了。如果没有上帝,那,他的一生也够辉煌的

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在《法国历史》中称他是“一个懒惰的天才”,“创造了让我们自负的欧洲平衡,和已逝者之间的平衡”.学者乔治·杜比则在《法国史》中评价:“与其周围的人相比,黎塞留在智力方面更胜一筹,富有想象力而又不乏理智,同时也更有抱负。”

法国学者E.巴亚尔《法国史图说》:这位大臣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行政管理者;他当政期间,大力保护文学艺术,创建了法兰西学院,鼓励商业发展,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大大拓展了法国在海外的殖民据点。黎塞留是法国专制制度的奠基者,他也因此而饱受责难;但他的对外政策得到毫无保留的赞赏和同情。他不仅为法兰西的荣耀而战,同时也为欧洲的文明而斗争。

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桑戴克《世界文化史》:“自一六二四年至一六四二年间,主教长黎塞留氏为路易第十三世首相,尽夺呼格兰派教徒及贵族之政权,外凭捭阖纵横之策,使法兰西为欧罗巴列邦之领袖,内使国王独揽政治教化之大权。” (这一版应当是陈廷璠先生翻译的)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黎塞留“是一代雄才的一位天主教神父,他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

他是一个冷酷的人,他在任时,有公爵2人,伯爵4人以及其他叛乱的贵族都被处死,劳动者被压迫,起义此起彼伏。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法国在他的手中打破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包围圈,最终在三十年战争中击败了哈布斯堡王朝,法国再次崛起。

他是一个耐心的人,他在任期间,法国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都得到了发展,他成立了法国海军,也开拓了法国的疆域。

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三剑客》中称赞黎塞留道:“实际上,当时的他(黎塞留)完全是另一番风范,即是一位矫捷风流的骑士,虽然身体已经衰弱,但凭着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可以说是世间曾有过的最非凡的人物之一”。有时面对困难他也会惊慌失措、有时候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他也会兴高采烈。主教府犹如要塞一般,有红衣卫前后把守。而谁能想到,这座充满着庄严的府邸里还养着小猫呢?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养成了一种不合常情和隐而不露的性格,这些小猫也许就是他工作之余的娱乐吧。(有一种说法是猫的警觉性强,主教用来防止刺杀)

如果历史跟黎塞留开了个玩笑,假如他的二哥没有去隐修会而是到吕松就任?假如他根本没参加那次三级会议?假如他空有一身才能却无人赏识.....但在这条时间线上,黎塞留遇见了路易十三,在路易十三篇我们说过,路易十三对黎塞留的行为简直就是放纵,如果黎塞留遇见了朱元璋,那后果又如何呢?君臣二人之间的爱信任,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目标,使法国走向了霸主之位。黎塞留就像一截电池,只有在电器里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最后用大仲马在《二十年后》借阿多斯之口对这位首相所作的评价

“这个暂时的墓地里的人,能力薄弱,毫不伟大(指路易十三),可是他执政时期,重大的事件接连不断发生,这是因为有另外一个才智非凡的人(指黎塞留)在辅佐这位国王,就如同这盏灯,通宵不熄,在下面照着这口灵柩。那一位,是真正的国王,拉乌尔(阿多斯之子);另一位,只是一个幽灵,那一位在这个幽灵身内放进了自己的灵魂。在我们国家,君权是强大有力的,这个人甚至没有这种荣幸在国王的脚下得到一块葬身之地,虽然他为了国王的荣誉耗尽了毕生精力。拉乌尔,您要记住这件事,因为这个人,如果说他曾经使国王显得渺小,却使王权变得强大了。在卢浮宫里藏着这样两件事:国王死了,王权没有死。那个朝代过去了,拉乌尔;那个被他的主人如此畏惧、害怕和憎恨的首相,进了坟墓,同时把他不愿意让他单独活着的国王也带走了,他肯定是担心国王活着会毁坏他创建的业绩,因为一位国王只有天主在他身边,或者天主之灵在他身边,他才能有所作为。可是,所有人都把红衣主教的去世看做是一种对大家的解救。当时的人全是瞎了眼睛,我也一样,我有若干次当面阻挠这位把法国放在手掌之中的大人物的计划。他两手一合一张,就能使法国闷死或者使法国自由呼吸,完全随他高兴与否。如果说他在盛怒之际,没有把我,我和我的朋友捏得粉碎,那也许是为了要我在今天能够对您说这样几句话:拉乌尔,您要时时刻刻懂得区别开国王和王权;国王只是一个人,王权,是天主之灵;当您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为谁效劳的时候,您要抛弃具体有形的外表,而选择无法看见的原则,因为无法看见的原则就是一切。只不过天主企图将这种原则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才使它能被感觉到。拉乌尔,我仿佛穿过云雾看到了您的前途。我相信,它会比我们的美好。和我们完全相反,我们有一个首相,没有国王,您呢,您将会有一个国王,而没有首相。您可以效忠国王,热爱国王,尊敬国王。如果这个国王是一个暴君,那您就效忠王权,热爱王权,尊敬王权,因为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人常常会晕头转向,这会驱使他施行起暴政。王权,就是肯定有效的力量,就是在人间的天主之灵,就是天空的闪光,这种闪光使得遗骸如此伟大,如此神圣,我们这些出自高贵门第的贵族面对着躺在这最后一级阶梯上的这具遗体不能不自惭形秽,而这具遗体又面对着天主的宝座。”

这一段算是对黎塞留的一生最好的总结吧。

THE END

这一期就到此结束,如果您坚持看到这里,不妨点个赞或在评论区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我们下期再见。

X 关闭

X 关闭